林彪 军队 文革
http://linbiao.org/forum/

我和《大动乱的年代》
http://linbiao.org/forum/viewtopic.php?f=8&t=155
分页: 1 / 1

作者:  admin [ 周一 3月 02, 2009 6:08 pm ]
文章标题 :  我和《大动乱的年代》

             我和《大动乱的年代》

                王年一

  治中共党史,我是半路出家。

  在中学时代,我在家乡江苏省扬州中学读书,读到高中三年级下学期。当时我
参加革命心切,没等高中毕业就参军了。1952年,考进了华东军区文化师范学
校语文系(在南京)。毕业后留校任教,当语文系教员。1958年,我被调到中
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文化教研室当教员。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我被借调
到解放军报社9个月,在文艺评论组当编辑。回到高等军事学院后,我因对一派打
倒高等军事学院政委李志民和院内大多数中层领导干部不满,而参加了与它对立的
另一派。这样就站错了队,因而于1968年被调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
四师第六十五团(即清水河农场)当副参谋长。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成立了
军政大学(由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北京后勤学院三家合并而成),
缺少教员。经北京两派同意,1973年3月,我从新疆被调回军政大学。当时军
政大学没有文化教研室,而我又没有专长,于是就把我分配到中共党史教研室。

  1979年底,中共党史教研室决定加强对建国后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教学。这
个任务就交给了我们组(我是组长),在研究分工的会议上,组里没有一个人愿意
承担“文化大革命”这一段。万般无奈,“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就只好由我这个组
长承担了。军政大学在1980年初就开设了“文化大革命”这门课,在全国也是
开设得最早的。我勉为其难,讲“文化大革命”,也算是“逼上梁山”吧。

  大家之所以不愿意承担,谁都清楚,难度太大。既没有教材,又没有资料,没
有现成的路可走,我只有下死工夫。我查阅了“文革”10年的《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查阅了10年的中共中央文件和中央军委文件,查阅
了我所占有的全部资料,草草写成教材,就上马了。

  大概在1988年初,河南人民出版社决定编一套丛书:“1949—198
9年的中国”。丛书分为4本(按建国后中共党史4个阶段分)。丛书中要有一本
讲“文革”。其中3本很顺利地约到了作者,签订了合同。“文革”这一册,本来
约请名家金春明和席宣二位合著。不知什么原因,二位先生没有接受。我得知这个
消息后,便毛遂自荐,请求由我来写。丛进同志为我穿针引线,河南人民出版社同
意了。在这套丛书中,我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是最晚的——时为1988年3月。当
时的责任编辑是汪琼女士。

  当时的军政大学(这个大学早已不存在了,后来分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
勤学院,后来三家又合并为国防大学,校名改来改去,而我仍在中共党史教研室当
教员)有一个“土政策”:凡教员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其报酬的60%要上缴教
研室,由大家均分。我对这个“土政策”极为不满,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对策:我每
天凌晨3点钟起床,到办公室写书,写到8点回家吃早饭,然后再到办公室上班。
我想,既然我写书没有用办公时间,所得报酬当然一文也不上缴。这样写书效果特
好。早上办公大楼内寂静无声,我的身体也处于最佳状态,因而进展神速。我写得
快,当然也与我讲了七八年的“文化大革命”有关,与我主编了《文革研究资料》
(三大册)有关。约在1988年7月,我已完稿,交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十
分积极,立即印成了书。这就大大推动了其他3本书的写作。在4本书中,《大动
乱的年代》是出得最早的。约稿最晚,交稿最早,出版也最早,这就是《大动乱的
年代》。

  《大动乱的年代》能够出版,也是万幸。河南人民出版社经过省委宣传部给中
央宣传部上送了《大动乱的年代》,请予审查。这时,上面总的精神是不准出有关
“文革”的书。我斗胆给中宣部写了一封信。不久,中宣部出版局的一位同志给我
来了电话,说《大动乱的年代》已获批准出版。从这位同志报喜似的语气上看,出
版局是理解我的。事后得知,审阅并批准出版的是中宣部副部长李彦。不久,河南
人民出版社收到了中宣部办公厅的批准件。

  香港《开放》杂志说,拙著是“官方出版物”,这完全出自臆想,毫无根据。
“官方”对我没有任何授意,“官方”和出版社对拙著的书稿没有提出过任何修改
意见,没有删削。《大动乱的年代》这个书名,与整套丛书相一致,是汪琼女士起
的。

  《大动乱的年代》一出版,引起各方关注。这不奇怪。拙著初版于1988年
,时机是比较好的。在这以前,有过严家其、高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那本书有不少缺点,比较粗糙。

  我写《大动乱的年代》,感到最难的是有关林彪的问题,如九届二中全会,如
“九一三”事件,我研究不深,吃得不透,所以下笔时欲言又止,含含糊糊,实在
是不得已而为之。

  《大动乱的年代》出版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当时的主任麦克法奈尔先
生邀请我和丛进同志(“1949—1989年的中国”中《曲折发展的岁月》一
书的作者)去讲学,一切费用由他们负责。由于一些原因,我们始终未能成行。

  拙著显然是有缺点的。我在2004年版的《后记》中说了,盛名之下,其实
难副。我敬请尊敬的读者多多给予批评指正。


《党史博览》2005.9

分页: 1 / 1 当前时区为 UTC - 5 小时[ DST ]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http://www.phpb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