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 军队 文革

论坛
现在的时间是 周二 4月 16, 2024 1:37 am

当前时区为 UTC - 5 小时[ DST ]




发表新帖 回复这个主题  [ 1 篇帖子 ] 
作者 内容
 文章标题 : 林彪家人抗战逃难记
帖子发表于 : 周一 3月 02, 2009 9:57 am 
离线
Site Admin

注册: 周六 2月 28, 2009 5:46 pm
帖子: 2858
林彪家人抗战逃难记

舒 云


  林彪先祖中有个禁烟英雄林则徐
  
  林彪18岁从武昌共进中学毕业后,据说只回过一次家,就再也没有回去。但他对老家黄冈县林家大湾的感情却日渐深厚,家人也时时念着他,尤其是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家乡后,老家人都以家乡出了抗日大英雄而骄傲。
  据村里的老人讲,林家的祖籍是福建,至于怎样从福建迁徙到白羊山下,就众说纷纭了。在林家族谱中,记载林家在唐宋时期从福建迁到安徽,又从安徽迁到湖北麻城,晚宋时来到林家大湾,繁衍成当地望族,至今已有600多年。
  在林家祖辈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禁烟英雄,那就是湖广总督林则徐。换句话说,就是林彪与林则徐有血缘关系,林彪是林则徐的后代。
  林彪家是个大家族,林彪爷爷林时朗,生有五个儿子。老三林协甫,是烈士林育南的父亲。林彪的父亲林明卿生于1877年11月(清光绪三年),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四,人称林四爹,据说他在五兄弟中脾气最暴躁。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从小就在外面闯荡,不会种田。他当过店员,又在货轮上当过账房先生。但家里人口太多,又没继承下什么遗产,日子过得很艰难。林彪姐夫病逝后,姐姐林宝珠1921年带着两个还很小的孩子回到娘家。林家平添了三口人,更负担不起。好在林宝珠带回一些钱财,在父母建议下买了两台织布机。林明卿从父亲林时朗和母亲龚氏那里学过织布,他辞了外面的工作,还叫回了大儿子林庆佛。家里老少谁也不闲,一家人拼命苦干,虽然时有挫折,但也占过便宜。上世纪30年代初,湖北发大水,林家发了大水财,穷苦的日子才有了点起色。生意滚雪球般地越做越大,家里生活也有了改善,盖了新房,逐渐成了林家大湾比较有名的大户。
  林明卿有六个孩子,老大林宝珠、老二林庆佛,老三林育容(林彪)、老四林育菊(林程)、老五林向荣。六个孩子中,除了老大林宝珠和老六是女孩,中间几个都是男孩子。因为养不起,老六才两岁就送到竹林湾一户农家当了童养媳,所以家里只算五个孩子。林彪生于1907年12月5日, 他出生时,林彪爷爷已经有了20多个孙子孙女。在六个孩子中,老三林彪和老五林向荣长得像母亲,也都非常聪明。但林向荣和林彪性格不同,林彪好静,而林向荣好动,非常活泼。在孩子中林陈氏最喜欢这两个儿子,尤其是林彪。
  家里穷是穷,但林明卿有远见,他要让孩子们读书。他自己虽然没念过书,但爱学习,能看报纸,打珠算,由此见多识广,头脑灵活,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林明卿深感知书达理的好处多多,所以除了早早送人的小妹外,他的五个孩子不管男女,全都读过书。
  
  父亲让林彪当教师,林彪
  要去当兵,为国家打天下
  
  有其父必有其子,林彪9岁上了私塾,更是爱学习。除了帮家里干活,偶尔有点小调皮外,几乎是天天关在屋里看书,晚上也点着油灯继续。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被人称作书呆子。林彪在兄弟中最聪明。《三字经》刚学了不久,他就能倒背如流,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老师常对人说,我教了十多年的书,没见过这么聪明的伢子。
  可惜读书在林家大湾并不被人看得起,林彪上初中时,有人对林明卿说,林四爹,你家老三没出息,干脆毕业后当个教书先生算了。林明卿找林彪谈话,咱们家也不富裕,家里也不指望你别的,你毕业后就教书吧。林彪说,我一瓶子不满,不要误人子弟。现在国家不太平,我想报效国家当兵去,为国家打天下。
  林明卿认为这是儿子的戏言,他坚决反对林彪当兵。到1921年底,因林彪等学生砸菩萨,浚新学校被县长下令关闭,林彪才不得不结束了在家乡的学习。1922年3月,林彪考入武昌共进中学。
  1925年11月,黄埔军校招考第四期学员。林彪即将从共进中学毕业,在中共汉口党组织推荐下,在堂兄林育南、林育英影响下,林彪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投考了黄埔军校。
  
  十年后,林彪从延安寄回一封信
  
  林彪这一走就没了音讯。
  1936年底,家里突然接到林彪从陕西保安寄来的一封信,这是林彪离家10年后写的第一封家信。他祝父母花甲大寿,并说他当了红军大学的校长,现在国共合作,全国一致抗日。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看完信后,高兴极了,想写封回信却不通邮。他决定让林彪的弟弟、老四林育菊到延安看看,探个虚实。
  1937年初,林育菊经历千辛万苦寻到延安,见到了分别10年的哥哥林彪。兄弟俩彻夜长谈,林彪详细询问了家人的情况,尤其反复询问母亲和父亲的身体状况,也问了家乡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并轻描淡写地谈了自己的经历。因为林育菊还要回家报信,临走林彪对他说,希望他动员家乡的有志青年来延安投考红军大学,并给了他几张红军大学的招生简章。
  林育菊回来后一讲,说延安怎么好,怎么红火,怎么名不虚传,哥哥林彪在延安当了校长。亲戚中的青年们都热血沸腾,要去参加。尤其是林彪的二弟林向荣,更是积极。很快,林彪的二弟林向荣和林彪的侄子林欣然、外甥陈得之等九人结伴前往延安,1938年成为抗大第四期的学员。
  在他们走后,1937年10月初,林明卿收到三哥林协甫从汉口寄来的一封信和一张《汉口国民日报》,上边有一条重大新闻:9月25日,林彪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余人。消息很快传遍家乡,乡亲们纷纷来林家祝贺,县城的官绅也赶来贺喜。至此,林彪的神话在家乡就流传开来了。
  
  林彪家人被抢走上逃难之路
  
  林明卿心里明白,这下坏了,儿子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在全国名声大振,日本人早晚会疯狂报复,决不会放过林彪家人的,看样子在家乡是呆不住了。
  那时台儿庄战斗还没打,林家就被抢了。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林四爹被抢了,本来还勉强算小康人家的林家几乎破产。
  此时日本人的消息越来越近,这样,1938年春天,林家就准备走了。留下大儿子林庆佛在家管理田地。
  林家租了两条木头船逃难,装上一家老少和糊口的织布机。背井离乡带着织布机干什么?林明卿想得长远,一家人在路上,也少不了吃喝。不劳动哪来的吃喝?带上织布机,是因为全家人都会做,小孩子也会做,这样路上就有了饭碗。
  林明卿和妻子林陈氏,大儿媳林黄氏带着儿子林吉和两个女儿,大女儿林宝珠和女儿陈慕琳,三儿子林育菊夫妇带着女儿和刚生不久的儿子林从旭,后来他们在逃难路上,在衡阳又生了个儿子林从烈。全家老老少少13口人坐上了木船,林明卿指挥全家将织布机从回龙山运到团风,再从团风沿长江往上,到了武汉。
  林明卿本想从武汉直奔延安,到了延安,一家人可以靠织布过活。去延安不愁不认路,三儿子林育菊去过延安。没想到日军进攻南方,国民党军一退再退,通往延安的铁路中断,只好暂时在武汉呆着。1938年10月,日军进逼武汉,武汉眼看也保不住了。一家人只好掉头向南,先逃出性命再说。于是经过洪湖、监利,到了沅江草尾镇。日军又快来进攻湖南,在长沙大火前,一家人只得跌跌撞撞再逃难。一路艰辛,林家老老少少总算逃到湖南衡阳县林湖乡茶山坳停顿下来。
  在衡阳呆了3年。林明卿安上织布机,生产中国军队急需的绑腿带和棉布,以此维持一家老少的生活。
  
  从衡阳继续逃难,林育菊跌断了腿
  
  到了1944年4月,形势又不稳起来,风传日本人到了衡阳,林彪一家人在衡阳乡下又呆不下去了。
  往哪里走?还是奔延安吧,只有延安那里还有全家的希望。一家人看着地图,大眼瞪小眼,直接走肯定不行,还得绕路。六七岁的孩子一律全走路,笨重的织布机这回肯定带不走了,林明卿弄了辆轱辘车,装上简单的行李。其余的东西,不管大小人,手都不闲,每人都拿着织布机上的大大小小的零件。就这样,林明卿带着一家人跟着难民逃向云贵川。11月走到贵州省的上司和下司,被日本人围困在深山,不敢走了。一家人只得住进石洞,躲了两天,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看见公路上有了稀少的难民,才试探着继续往前走。走一步算一步,夜里没办法,就睡马路边,支个锅或脸盆,烧点儿米汤什么的,再捡一点烂菜叶对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几个孩子的死因都因为太饿。

  林家的老老少少累死累活,好不容易挪到了广西桂林。这里有山有水,更让人高兴的是货车还通,但货车上不卖票。林明卿的三儿子林育菊跟火车司机讲好话,说一家老少实在走不动了,开开恩。火车司机挺同情,让大家坐到火车棚子上。
  林明卿爬不上车顶,就在火车轱辘那里弄两块木板,用铁丝捆上,睡在那里。底下地方很小,只能容一个人,林明卿的妻子林陈氏也只得和大家一起爬到车顶,行李也绑在车顶。全家只有林育菊一个壮劳力,车不走了,就靠他到车站看有卖饭卖黄豆的,买一碗送上去吃。一家人老老少少分别绑在好几个车顶,上上下下不方便,林育菊老要爬上爬下,从这个车顶下来,再爬上那个车顶。有一次他搬东西不小心,从车顶上跌下来,把腿跌断了。
  林育菊的妻子从老家出来时,身体很好,一路虽然身体虚弱了,但还挺得住。这回看见丈夫腿跌断了,而两个儿子还小,大的从旭也才四五岁,小的从烈两岁多,还在母亲怀里,她的精神一下垮了,抱着两个孩子痛哭,说你们爸爸这回可能没命了。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也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就咽了气。林育菊命大,虽然腿瘸了,没死。为纪念妻子,改名为林程。
  
  林彪母亲救护病人患上
  霍乱,死在柳州
  
  也不记得那列好心的货车走了多少天,到了广西柳州,货车不走了。全家人只得从火车顶上爬下来,在火车路边上找了些破木板、树枝,搭了个棚子。一家人早就断了顿,林育菊的儿子饿得受不了,拿着洋瓷缸,向别人讨碗米汤,却没有讨来。同路的难民有点米,用竹筒煮了一些稀饭。陈慕琳去借,说好五天还。五天后没有东西还,陈慕琳就哭,林育菊的妻子看不下去,把自己藏在鞋里的金戒指拿出来,以此还了米。
  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林陈氏看见一位被家人遗弃的又吐又拉的妇女十分可怜,不顾自己也没有饭吃,将仅有的一点儿稀饭,嘴对嘴地喂给她吃。那妇女是得了霍乱,可林陈氏不懂,不幸被传染上,也又吐又拉。近70岁的人了,加上一路艰辛,身体早就垮了,又无医无药,哪里经得起这样的上吐下泻,瘦得一塌糊涂,很快死去。
  林明卿手里还有点钱,买了白布把林陈氏包裹起来。说是买了个简易棺材,实际上是破木板钉的,请了好几个人抬,一家人哭着将林陈氏埋在柳州郊外,并请人刻了个石碑,上面写着:“抗日将领林彪母亲之墓”。
  
  一家人走散,连着死了
  好几个,小孙子也丢了
  
  很快日军打到柳州,柳州也呆不下去了,林明卿一家又随难民开始慢慢移动。这时,小车也没有了,全家只有白天晚上走路,林明卿也拄个棍子自己走。林吉的小妹妹才4岁,虽然能走路,但走这么长就走不动了,走不动就哭。林吉的母亲生病,也背不了她。林吉比妹妹大几岁,那一年8岁,就由他背着妹妹,背不动了再拉着走,反正不能停下。
  有一天晚上,日本鬼子靠近了,难民们都很紧张。山洼里响了一枪,难民乱了,又哭又叫。后面枪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多。难民更乱了,人踩人,所有的人都在奔跑。林吉拉着妹妹也拼命跑,不知不觉妹妹没有了,祖父也不见了,只剩下自己。
  林吉就这样和家人失散了,他跟着难民群,往哪里跑也不知道。有一天晚上,林吉看大人都进了路边的牛圈,他也进了牛圈。林吉看见大人到路边田地里弄来谷子,用石头捣,用脸盆吹,眼巴巴看人家拿水煮了吃了。有的难民看他小小的人蹲在草堆里挺可怜,就把吃剩的稀饭给了他几口。这样走了几天,林吉看见前面有一个女孩子,披着破棉絮,走路一跛一跛,从裤子看好像是姐姐。跑过去一看,真是姐姐林华英。
  他们一起随难民走,一边走一边到处寻找亲人。走过一个大牛圈,里面好多难民,有一个人披头散发躺在那里,林吉仔细一看,是母亲。母亲病入膏肓,脸黄黄的,已经不行了,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当时林吉的母亲在另一个难民所,现在想,可能她得的是丹毒,手指肿得老粗,林华英天天去看妈妈。有一天,林华英哭着回来说妈妈死了。
  接连找到了姐姐和妈妈两位亲人,林吉更是在路上东看西看,希望在来来往往的难民中能再碰上亲人。他看见路边的电线杆上贴着很多小纸片,写着某某人在此。他灵机一动,也写了几张,贴在电线杆上。有一天中午,来了一帮人,是祖父林明卿、三叔林育菊、大姑林宝珠等,他们也是冲散后才慢慢聚到一起,看见电线杆上的条子找了来。这一来,终于汇集了林家的五六个人。
  到这时,一家人基本上算团圆了。除了死去的,就差了林育菊夫妇在逃难路上生的小儿子林从烈没找到。后来才知道,母亲死了,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从烈就坐在小石头上哭。聪明的从烈一边哭一边叫,好心的大爷大婶谁把我带走,我是林四爹的孙子,林四爹会感谢你们的。果然先后有两家善良的人把从烈带走,头一个是个教授,收了从烈一天多。无奈他自己也没吃的,又低不下头找人要,只好把从烈又放在马路边。从烈又哭又嚷,路过的剃头夫妻看见是个男孩子,胳膊腿都齐全,就收留了。
  那时马路上不能走,贵州的山洞很多,难民们都躲进山洞里。老没见日本人,大家才从各自的山洞里出来。难民中的湖北老乡都知道林家丢了个小孙子,终于有人告诉他们有两个剃头的夫妻在衡阳路边捡了个小男孩。林家很高兴,全家人就注意打听,四五天过去,消息终于传到剃头夫妻耳朵里,他们害怕林家把孙子认走,就叫从烈坐在草窝里,头上戴个大帽子,脸朝里。正好他身上穿的破毛衣,是陈慕琳用破烂线织的,陈慕琳一眼认出来,上去抱着从烈就哭。林育菊腿不好,也赶来了,林明卿、林宝珠全来了,一家人抱头痛哭。剃头夫妻好不容易捡了个男孩子,不给。林明卿带头,林宝珠、林育菊和全家人都齐齐地跪下在剃头夫妻面前,流着泪恳求,说如果不给这孩子,全家人就不起来。林明卿的白胡子拖在地上,老泪纵横。剃头夫妻也是穷苦人,终于把孩子还回来。解放后林家和剃头夫妻还有来往,林家还送过东西给他们。
  
  在独山给林彪拍了电报,
  冯玉祥副官找到了他们
  
  林彪家人在路上逃了两个多月的难,生生死死到了独山。这时已是深秋10月了,从衡阳出来已经过了半年。独山县这时还比较平静,林彪家人出来逃难好几年,一大家人先后死去五人。除了林彪的母亲林陈氏,还有林吉的母亲和小妹妹、林育菊的妻子和女儿也先后病死在路上。
  那时大家都麻木了。林家捡了点儿没有烧完的木板、汽车篷布、稻草什么的,在路边搭了个棚子,用破被子当门帘。再到仓库捡一点儿丢弃的美国燕麦罐头,自己舍不得吃,大人孩子都吃煮牛皮,或煮烂菜叶子,把燕麦用捡来的油炸熟,卖给难民。天越来越冷,不是饿死就是冻死。回去恐怕是不能回去的,凶多吉少。再往前走,又不知道前边还有什么凶险,而且逃到哪里才是个头呢?难民有的返回去了,有的还在犹豫不决。
  林明卿召集一家人商量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说还是和延安联系吧。现在不是国共合作吗?林彪是赫赫有名的抗战将领,总是会想办法救全家老小的。于是,1944年冬,林明卿让三儿子林育菊到贵州独山县给在延安的林彪拍个电报:
  
  敌伪侵袭,故土沦陷,携家人逃难在黔,亟盼援救。父
  
  林彪从苏联治病回到延安,已经听说家人逃难,曾托人四处打听,一直没有打听到。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报,大喜。之后家人又音讯全无。林彪心急如焚,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大意是:严父来电急,呼救难途里,慈母死荒郊,他人无消息。林明卿到延安后,父子相见,林彪还曾掏出这首诗给他们看。
  有一天,外面下着雨雪,全家人都蜷缩在草堆里,又冻又饿。这时,破门帘突然掀开了,进来两个穿着灰黄军装的高大军人,戴着青天白日的帽子,插着手,手上戴着手套。两个高大军人打着官腔,你们是哪里来的?林明卿说,长官,我们是逃难的。林明卿大着胆子说,长官,我们一家饥寒交迫,请求党国救济我们一家人。军官又问,哪里来的?湖北。七讲八讲,林明卿说,不瞒您说,我们是抗日将领林某人的亲属。两位傲慢的军官一听愣了,俩人交头接耳一阵,又问,还有什么人?林明卿说,长官,这里就是我们一家人,女儿、儿子、孙子、孙女……核实准了,两位军官的态度马上转变,亲热地拉着林明卿的手,老人家,我们就是来找你们的。我们两个都是林校长的学生,是专门来找你们的,找了好几天。原来这两个军官在冯玉祥那里当副官,虽然穿着国民党军服,却是我们党的地下工作者。其中有一个姓周,解放后在外交部工作。
  终于来救他们了,林明卿哭了,全家人都哭了。原来,在延安的毛泽东、朱德得知林彪父亲林明卿拍来电报,交给正在延安的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周恩来在电报上批了几个字:此事交刘少文办理。
  重庆红岩办事处的刘少文接到任务,对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讲了。李德全在国民党救济总署的红十字会工作,专门负责搜集难民。冯玉祥派自己的副官到独山找了好几天,总算找到了。
  
  全家终于分散着到了
  贵阳,又到了重庆
  
  终于在下大雪的时候来了卡车,卡车不是专门接林明卿一家,而是接难民的。
  林明卿坐在驾驶室里,林彪的姐姐林宝珠和侄子林吉等爬进车厢。卡车是田汉夫人安娥组织的,把林明卿一家和其他难民送到贵阳,住进专门接待难民的收容所。在这里不用挨饿了,能吃上红米饭和放点油盐当菜的黄豆了。住了一段时间,儿童保育院来挑人,难民子弟都愿意去。林吉和姐姐林华英报了名,保育院在山上,临时搭的棚子,每人都发了新棉袄,过集体生活。一段时间后,林明卿来叫他们回去,准备去重庆。
  贵阳难民收容所的难民太多,所以只收老弱,像林育菊算成年人了,林彪姐姐的女儿陈慕琳也算半个成年人,就不收,让他们自己谋生路。林育菊腿不好,扒火车先到了重庆一个多月。陈慕琳暂留在独山,靠讨饭和帮人炸油条等维持,后来一路乞讨,断断续续扒卡车,她在全是难民的路上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达重庆。最后她找到在重庆的一个远房亲戚家,出去打工,帮人带小孩。林明卿和林宝珠也在找陈慕琳,将近一个月找到了,告诉她,第二天有个吉普车停下,不要怕。果然车停了,陈慕琳还没来得及反应,一下被“抓”上去,这样到了红岩村。
  林吉是和两名女大学生一起坐烧木炭的汽车走的,路上还住了一晚,林吉在那里见到了一位姓朱的国民党空军军人,后来林吉在延安还见到过他,他参加了我们空军。第二天再接着走,一直把他们送到重庆一家商行。这里一位阿姨给林吉和姐姐林华英买了新衣服,又把他们送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林明卿等都陆续到了,全家人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处长钱之光来看望过,王若飞出狱后也来看望过。在这里林明卿享受贵宾待遇,处处受人尊重,与逃难路上有天壤之别。
  
  提起母亲,林彪和父亲抱头痛哭
  
  林彪家人在重庆度过了1944年的春节,到了夏天,6月,组织上安排他们去延安。林彪的父亲林明卿还是坐在驾驶楼里,同行有200多人。三辆大卡车,都蒙着严严的帆布。从重庆出发,沿途有国民党军很严格的检查。大家都编了身世,谁和谁是一家,到时不能忘了。每到一个关卡,都心惊胆战,好在一路上没有扣押人。
  路上走了两三天,车队到了甘泉,甘泉离延安还有几十里,兵站很快把电报打到延安,林彪和叶群早早就骑马赶了一二十里路,从王家坪赶到延安交际处门口等候。车队一停,坐在卡车上的林吉看见穿着灰军装背着草帽的二叔林彪眼睛红了,迎上来把林明卿搀扶下车,又搀着林明卿到了交际处的餐厅,坐下来。
  听父亲林明卿讲一路的艰辛,林彪眼圈又红了。听到母亲死去时一直想着自己,林彪哭了。他还问了大嫂、三弟媳和三个侄女是怎么死的,全家人哭成一团。
  毛泽东、朱德、康克清、邓颖超等都先后来交际处看望林彪父亲林明卿。朱德还专门下命令,给林明卿特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那时,在延安毛泽东也才吃小灶,特灶就是最高礼遇了。
  听说林明卿来到延安,先到延安的林家亲友都来看望。只有林彪姐姐林宝珠的儿子陈得之没有来。林彪家人逃难来到延安的消息在《解放日报》上登了,并提到了在晋察冀军区二分区的林彪外甥陈得之已经牺牲,幸亏林宝珠是文盲,她没看报纸。所以她老问儿子陈得之,大家骗她得之到苏联学习去了。林彪早知道陈得之牺牲的消息,流着泪对父亲林明卿说,我对不起姐姐,我没有保护好她的儿子,我该怎么对她讲啊?林彪对陈得之的妹妹陈慕琳说,你哥哥是好样的,你要向他学习,并问她有什么要求。陈慕琳说她想学文化,林彪当即写信给延安桥儿沟中学的何校长,陈慕琳到了该校附属的补习班。林吉的姐姐进了抗日小学。在西柏坡,林育英夫人涂俊明向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讲了这个情况,安子文当即口授文件,确认林彪的姐姐林宝珠享受烈士家属待遇。一年两年三年,林宝珠一直不知道儿子陈得之已经牺牲。
  
  林彪父亲从延安到西柏坡又到北京
  
  此后,林彪一家人就在延安住下了。抗战胜利后,林彪到东北赴任,只带了叶群和女儿林豆豆,林彪父亲仍留在延安。1946年国民党要进攻延安,组织上安排疏散,对林明卿特别照顾,专门给他一辆骡子拉的轿式木车,可坐可睡。林彪家人撤过了黄河,以后到了西柏坡。
  1949年2月上旬,林彪已经率大军从东北打到华北。北平和平解放后,罗荣桓和陈云等乘吉普车到西柏坡去。从北平出发时,叶群请罗荣桓把林彪父亲顺便接来,林明卿一家进了北平,被中央组织部安排在北京交道口南家道一号的四合院里。
  林彪的小弟弟、和陈得之一起出来参加革命的林向荣,时任六十六军五九○团副团长,也随部队进了北平,见了父亲、大姐,也见到了二哥林彪。他参加北平入城式后,就随部队去太原前线。战斗中林向荣的警卫员中弹负伤,林向荣边救护他边指挥战斗,不幸被子弹击穿肚子牺牲。当时才33岁。这个消息一直瞒着林明卿。而林向荣牺牲的消息不慎被大姐林宝珠知道,本来是林明卿瞒着女儿林宝珠,不让她知道儿子陈得之牺牲的消息,现在,林宝珠也瞒着父亲林明卿,不让他知道弟弟林向荣的牺牲。由此林宝珠想到家中亲人一个两个都来过北京,该见的都见到了,只有儿子陈得之一直没有见到。林宝珠想到自己的儿子一直没有音讯,一再追问,得知真相后昏了过去。林向荣牺牲的消息一直瞒着林明卿,最后是林明卿看报纸猜到的,大家只好告诉她林向荣打太原牺牲了。解放后和林向荣一齐出去参加革命的林欣然多次寻找林向荣的墓地,40年后终于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找到了。
  林彪一家为革命牺牲的还有林子荣、林春芳、林正华、林育华等。
  林明卿进了北京,一直由中央组织部管理。大儿子林庆佛一直留在家里,1959年5月,因受了很大的冤屈,心情不好,得了脑溢血去世,时年57岁。林彪把这个消息一直瞒着父亲。1962年1月底的一天,林彪一家到南家道看望父亲。林明卿又说,快过年了,庆佛工作这么忙?你们写个信,让他春节一定来北京玩玩,过年嘛,全家聚一聚。林立果那年还不到17岁,说大伯不是早去世了吗?林明卿惊呆了,急问林彪怎么回事,林彪和叶群才不得不说。林明卿顿时痛哭起来,一天没吃饭,从此卧床不起,很快病逝,被安葬在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林彪以林育容的名字为父亲立了块石碑。
  
 
广州文艺 2006年第3期   
 


页首
 用户资料 发送Email  
 
显示帖子 :  排序  
发表新帖 回复这个主题  [ 1 篇帖子 ] 

当前时区为 UTC - 5 小时[ DST ]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没有注册用户 和 1 位游客


不能 在这个版面发表主题
不能 在这个版面回复主题
不能 在这个版面编辑帖子
不能 在这个版面删除帖子
不能 在这个版面提交附件

查找:
前往 :  
cron
Powered by phpBB © 2000, 2002, 2005, 2007 phpBB Group
简体中文语系由 PHPBB中文翻译小组 维护制作